“蚁族”,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,他们和蚂蚁有类似特点:高智、弱小、群居。日前,北大博士后廉思经过两年调查后提出,“蚁族”已成为继农民、农民工、下岗职工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,此事由本报10月16日率先报道后,引发了强烈关注,中国青年报、环球时报、广州日报、华盛顿邮报等中外媒体纷纷联络廉思,聚焦蚁族。
其实,不独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城市,在重庆也存在类似的群体,他们聚居在繁华都市边缘的城中村,受过高等教育,处于“生存以上,生活以下”状态,一边憧憬一边奋斗,努力为自己的青春寻找一处安放之地。
重庆的“蚁族”群体有多大的规模?以“蚁族”较为聚集的石桥铺石新路、渝州交易城片区为例,两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,流动人口超过10万人。
记者分析这一区域内的暂住人口登记数据发现,在这个区域内中,有超过1/3的流动人口均可列入“蚁族”群体。这部分人大多毕业于本市高校。从这一统计数据来看,遍布重庆城中村的“蚁族”,或有近十万之众。
记者调查了解到,重庆“蚁族”分布的区域,主要集中在石桥铺石新路、高庙村、黄桷坪、沙坪坝童家桥、磁器口、四公里、回龙湾等城乡接合部或城中村,随着城市化进程,“蚁族”群体正呈现纷纷外迁趋势。住房价格相对低廉的两路、一碗水、井口地区也有部分“蚁族”聚居。

就业,始终是蚁族最为艰难的一关。
近日,信报记者走进城中村,对重庆“蚁族”的住宿、工作、感情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访。
深秋的重庆,天黑得越来越早。
傍晚6点多,街上的路灯亮了,到处都是蠕动的车辆,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像急着回巢的鸟儿,拥挤着往前冲。石桥铺石新路车站附近也变得热闹起来。石桥铺渝州交易城的站牌下,公交车一辆接一辆,一群群年轻的面孔从车上挤出来,融进附近低矮的楼房。
王龙每天就在这庞大的人流中来回穿梭,在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里,他渺小而又忙碌,就像一只蚂蚁。
他住在车站附近的石新路60号。这里紧挨重庆最大的IT聚集地———石桥铺电脑城,交通方便,房租低廉。王龙两年前从重庆科技学院毕业后就住在这里。

8个床位住了7个人
住宿———脏、乱、差
蚂蚁语录 “有地方住就不错了”
傍晚时分正是石新路最繁华的时候,卖烧饼、麻辣串、烤鱿鱼的小摊点随处都是,昏黄的灯光下,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刚从外面回来的人们。王龙匆匆而过,回到石新路60号。
回家的路很窄,楼挨楼,头顶上除了各色招牌,还有纵横交错的电线,仿佛蜘蛛网。尽管拥挤、零乱,但“配套”还算齐全,超市、小吃店、理发店、诊所、网吧一应俱全。楼道里,疏通下水道、修电脑、上门开锁的小广告随处可见。离石新路60号不远,还有一排破败的发廊,红灯还没有亮起,但打扮怪异的年轻女子仍忍不住四处张望。10多年前,石桥铺周边还是片片农田,现在,在繁华高楼的阴影下,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,脏、乱、差,治安形势严峻,年初震惊全国的“3·19枪案”就发生在附近。
毕业两年多了,王龙一直住在这里。2007年6月,他从学校扛来了被褥和电脑,同学两人在这儿落脚。“我就在电脑城打工,住这里方便,上下班走路就可以了,省车费。”王龙说。
这是一间5楼的一室一厅,房间不到30平方米。两张单人床并起来的“通铺”,一张桌子,一个折叠饭桌,一台会自动调台的电视,一个落满了灰尘的折叠储衣柜,凌乱而拥挤。饭桌上放着没来得及扔的一次性餐盒。王龙说,他常在楼下煮小面,晚饭3元块钱就能解决,如果愿意,再加3元,可以有牛肉、杂酱、肥肠等浇头,算是打牙祭。
说话间隙,记者来到卫生间,这里狭小而阴暗,没有热水器。实际上,这个厕所也是临时性的,由房东在厨房的一角改造而成。“都习惯了,这栋房子都这样,有的会买个‘热得快’烧水。”王龙说,夏天在卫生间
已被阅读: 次 重庆电脑维修上门电脑维护电脑外包
公司包月维护
【讯闪科技 pc3721电脑维修中心】 正规公司运营
技术实力优秀 服务有保障!
热线电话:
023-62607382 66399947
|